
天然漆,也被称为大漆,是从一种呈羽状复叶的落叶乔木,即漆树身上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呈乳灰色木防腐油漆,接触到空气后会氧化,逐渐变黑并坚硬起来,具有防腐、耐酸、耐碱、抗沸水、绝缘等特点,对人体无害。
漆的起源和历史
大漆是与丝绸和陶瓷一样名动天下的中国独特元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大漆髹饰”相关的项目有19项。大漆有生漆、土漆、木漆、金漆等不同的叫法,但在我国,大漆被称为“国漆”,大漆、漆艺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非常深的联系。在国外,大漆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漆”,漆器工艺品在建国后甚至还曾被当作过国礼。
据文字记载,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发展种植漆树与用漆技术。《诗经·鄘风》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可见先秦时代,漆树就已是我国常见的栽培经济树种。而在使用上,从已发现的古物中,我们也见到了不少先民早期使用生漆的例证,如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掘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涂漆木碗,等等。可见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大漆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
河姆渡遗址 髹漆木碗
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间世》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天然大漆还是一味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证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古字“桼”同“漆”,从象形文字中可理解为:“桼”字,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树皮,以竹管外导,下部从水,像木汁流出状。
它是中国特有、使用历史悠久的、天然形成的涂饰材料,至今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过它。因此,它有“涂料之王”的美名。
漆的性能特点
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因而具有经久不会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蛀和不受温度影响的特点,所以上了生漆的家具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坛,迄今已有数百年之久,梁柱未腐,主要就是涂有生漆的缘故。
漆液的主要成份是漆酚,其他还有树胶质、氮、水分及微量的挥发酸等,刚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粘稠状,接触空气后氧化颜色慢慢变深,最后成为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
马王堆汉墓漆器
在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形容暗夜能见度差,也常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色黑到了极致。生漆很难调成鲜艳的色漆,因为生漆本身色泽深沉,颜料加入其中,很容易被生漆原色征服,所以古代漆器大多是黑、朱二色。
而红与黑一直是中国古代漆器的主色调。其实际原因是,大漆的颜色最后定格在红棕色或者黑色。只要添加朱砂或者铁剂,就能得到更加纯正的红色或黑色,制作红黑漆器显然比较方便。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按照五行的说法,红与黑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而对战国时的楚人而言,红色的含义又多了一层,他们奉火神祝融为祖先,红色代表火焰,所以有楚人尚红的说法。”
马王堆汉墓漆器
楚国漆器堪称战国漆器最杰出的代表,在影视剧《芈月传》中,可以看到楚宫里制作精良、设计精致、色彩精美的漆器,主要颜色就是红色和黑色。
大漆极易氧化,遇空气即开始氧化颜色变深,完全干燥后则变为褐黑色漆膜,致密坚硬,好似一副风雨不透的铠甲,它有着广泛而不可替代的用途,包括作为海底光缆的防腐涂料。
当然,大漆也并非没有缺点。大漆性脆,漆膜薄,光亮度弱,色素重涂料品牌网,所以需要多次擦漆来改善,这就增加了成本。干燥时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温度在25度以上,湿度90以上,则至少需要24小时才能干燥,时间长的,甚至三四天都不会干透。但和优点比起来,这些缺点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采漆艰难 得漆不易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树叶呈椭圆形,初夏开黄绿色的花朵,秋季结果成扁球形。漆树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湖北、贵州、云南等省。
采漆时,漆农用蚌壳割开树皮,将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采集的漆液汇入木桶后,用油纸密封保存。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而熟漆是指经过日照、搅拌,掺入桐油氧化后的生漆。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采集一公斤生漆需要3000棵漆树,并有着严格的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割一年漆,要休息两年。
不仅如此,漆树要生长七年之后才可以进行第一次割漆,而且漆树每割十天就要歇十天,当割开漆树十分钟之后,漆才从割破的树皮中慢慢渗出来,流量非常少,在这个行业里,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漆农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虽有夸张成分,但也说明生漆的产量之低和价值之珍贵。
每年的四月初到八月底是漆农们上山割漆的时节,漆农们早出晚归,找到合适采集的漆树,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割出一道长约15厘米,深达2厘米,宽1到2厘米的口子,然后转到这个树的另一侧与第一个口子距离约40厘米处割开第二道口子,这样交错开口是为了不阻碍漆树自身的营养输送,保存漆树的生命。
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生漆里面会有颗粒状的杂质,并不能直接用来修饰物品,还需要用布进行过滤。滤漆时需要选用受力强,空隙均匀且细腻的布,这样效果最好。
滤漆时将生漆倒入布中,匝好布口,将两端分别绑在滤漆架上,上足劲儿。两人用木棒来回挤压布,擀出布包裹的生漆,直到漆全部流出后,布里留下的就是漆渣了。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得到细腻的漆液,这样的漆液已经能够直接使用木防腐油漆,但因为色泽度较差,一般仅仅用作底漆,如果作为面漆使用,需要将生漆进行提炼。
大漆师傅们将过滤后的生漆下盘晾晒,不断搅拌,让漆液和空气充分接触,并用红外线照射,取出水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附着力。
生漆与红木家具
生漆工艺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中对木质家具进行保养与美化的一种手段。生漆工艺是一种绿色天然的制木技艺,对人体危害小,尤其是能够做到入木三分,渗透到木质深处,是一种比较耗时耗力的古老技艺。对家具进行上漆的操作,则可以保留家具的天然木色与自然纹路。
经过擦漆工艺做出来的红木家具木纹清晰、平滑流畅、色泽清莹光澈,手感舒适,不仅提高了红木家具的升值空间,而且增强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大大延长红木家具的寿命。
○ 天然环保。生漆与一般的化学漆不同,它是一种天然的健康环保漆,不仅绿色无害,而且还可以渗透到木质的深处去,安全环保无污染,不伤害人体,保护家具表面不受损坏。
○ 经久光泽。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具有经久不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蛀和不受温度影响等优势。红木家具作为高档、贵重的木质家具,对涂料有较高的要求,涂饰工艺也较为复杂,在擦漆的过程中,一层层将生漆打磨揩进木制品表面的毛孔内与木坯混为一体,不但保护功能更胜一筹,且可防腐蚀、耐酸碱、耐高温、防火,而且随着使用年代久远会越来越光滑。
○ 防潮防腐蚀。生漆在南方应用更为广泛,由于南方天气潮湿,在家具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生漆可以很好的起到防潮作用。在干燥成膜后,具有防腐蚀、耐酸碱、防潮绝缘、耐氧化、耐摩擦、耐高温的特点。
○ 通透性好。生漆会将木材的纹理和毛孔更加逼真的表现出来,更加展现了材质的天然美丽。
■ 擦漆工艺
在当代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中,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一般可分为两种:
一是采用纯生漆的揩漆工艺,习惯使用于木质油性较大的器物,如大红酸枝、乌木等制作的名贵家具,现已较少使用;
二是采用混合漆(封底工艺采用化学漆,表面漆饰使用生漆)的现代化揩漆工艺,目前市场上所售的许多红木家具都采用此生漆工艺处理家具表面,其特别适用于鸡翅木、花梨木所制作的红木家具,漆膜成型后光泽度高、耐腐蚀、坚韧耐磨。
明清传统家具擦生漆的工艺过程,也就是第一种纯生漆的揩漆工艺,包括打底子(也称“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再擦漆等多个步骤。家具每上一次漆,晾干后就要用砂纸打磨一次,然后再上漆,再打磨,这样的工序需要反复十几次。在此过程中,家具还要多次被送入荫房,因为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漆膜才能干透。
生漆工序繁杂,前后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全套的工序。只有纯手工精做的红木家具才有可能用生漆工艺。如今,市面上用纯生漆制作的红木家具已经越来越少。且用且珍惜。